这是描述信息

《领导科学报》专题报道 生动反映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实践样本 ——读李锦新著《沂蒙脱贫带边疆》有感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3-16 14:5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领导科学报》专题报道 生动反映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实践样本 ——读李锦新著《沂蒙脱贫带边疆》有感

【概要描述】

  • 分类:新闻中心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3-16 14:51
  • 访问量:
详情

生动反映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实践样本

—读李锦新著《沂蒙脱贫带边疆》有感

韩延明

       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李锦教授的新著《沂蒙脱贫带边疆》(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记述了沂蒙山区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带领村民率先脱贫从而推动沂蒙山区整体脱贫,及其在甘肃、新疆等地脱贫攻坚过程和动人事迹。细读《沂蒙脱贫带边疆》一书,感悟颇深,收获丰盈,感觉这不仅是脱贫攻坚伟大奇迹的乡村样本,也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证明,同时是沂蒙精神发展史的生动诠释有助于人们重温80年沂蒙精神的发展史,与百年党史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
  高远的政治站位。把九间棚人的带动西部20万人脱贫置于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现实背景之下,生动呈现脱贫攻坚精神
  在九间棚扶贫团队的带动和帮助下,新疆、甘肃等地种植金银花达18万亩,5万多万户、20余万人因此脱贫,这件事情份量很重。九间棚村在脱贫前后反差巨大,在沂蒙山区整体脱贫中发挥了巨大榜样作用,在支援边疆脱贫的过程中形成“扶贫扶在根上,维稳维在心里”的新经验,写下东部援助西部的生动篇章。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就事论事的狭小时空,而是立意宏阔,始终把九间棚人的脱贫扶贫壮举置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九间棚这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关怀鼓励之下,置于“人民至上”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之下,置于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之下。在习近平总书记“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的感召下,九间棚人,没有安享富足,自得其乐,而是远赴边疆贫困地区,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我们在书中欣喜地看到,边疆农民在沂蒙精神影响下发愤而起,知难而进,逐步摆脱贫困。作者通过脱贫攻坚这一历史事件审视并赋予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使得沂蒙精神在根治人类贫困顽疾中再创辉煌。由于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8年与脱贫攻坚8年紧紧结合,使得这本书题材过硬,主题也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很强的穿透力。
  睿智的学术判断。把九间棚党的建设放在沂蒙精神发展史的背景下来研究。以一个点清晰地透视沂蒙精神在80年间的三个阶段
  《沂蒙脱贫带边疆》的第一、二章挖掘出八路军进沂蒙山区的背景,三、四、五章重笔写1989年沂蒙精神概念提出与推广九间棚典型起的作用。而在六、七、十章突出写新疆、甘肃等地种植金银花帮助20余万人脱贫。作者把80年间沂蒙精神的发展史浓缩在一个村庄。沂蒙精神的诞生和发展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九间棚村所在地天宝山区曾是八路军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1940年8月,八路军115师686团打天宝山,是罗荣桓直接领导的战斗。这是决定八路军在沂蒙山区站住脚的关键一战。一个连曾经住在石棚之外。在这场战斗中,九间棚群众7户人家精壮劳力,都上了前线,抬担架,做军鞋。后来人民银行的前身北海银行的印钞厂,也在九间棚山下的朝阳洞。作者以一块银圆的故事,让九间棚群众认识了共产党。这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生动的说明。九间棚的历史镜头,具有对沂蒙精神诞生起历史的印证作用。
  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是在1989年。显然,这是沂蒙精神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正是处在党群关系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九间棚这个典型的出现,赖于李锦对大洼风波的挖掘。他以亲自挖掘出的故事告诉我们,党群关系的矛盾激化的程度。把沂蒙精神的本质是党群关系这一结论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李锦是当年九间棚典型的总结和传播人,他用大量事实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包括九间棚典型和莱西会议和沂蒙精神宣读团的时间、地点、人物与过程都讲得清清楚楚。当然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九间棚精神的重要作用也写出来了。
  沂蒙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升华与发扬光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5日对刘嘉坤等沂蒙精神代表人物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沂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无疑使沂蒙精神进入了第三阶段。这本书中,“刘嘉坤三次推辞官”“党员积分管理法”,都是精彩之笔。习近平强调沂蒙精神时要求落在“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那么,今天党的建设作用表现在哪里?刘嘉坤与九间棚党组织用新的事实向总书记汇报,回答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的课题。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点。
  沂蒙精神发展80年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作者的学术探索,而且用一个村庄的故事来回答,切口小,挖掘深,说得透,对沂蒙精神的研究,无疑有深化与升华作用。
  深邃的思想内涵。以总书记沂蒙精神论述为魂,写好九间棚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准科学、坚韧不拔、同舟共济,共同富裕的精神
  读罢全书,发现有一个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临沂时的讲话精神。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排见刘嘉坤等沂蒙精神代表人物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作者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构思全书,我们佩服作者政治视野的宏大与眼光的精准。作为长期蹲点、发现、提炼、宣传九间棚这一农村典型的李锦,30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料,为写这本书专门到南疆深度贫困村现场调研。这本书翔实、准确并饱含深情地全面记录出九间棚村“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率先脱贫致富后响应党的号召,带着自己在多年摸爬滚打中打造的“金银花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去“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习总书记关心的布楞沟村,在新疆的喀什、岳普湖、麦盖提等地,其扶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和酸甜苦辣,虽然历史跨度大、延展时间长、涉及项目多、信息量大面广,但由于作者有沂蒙精神这个根与魂,不枝不蔓,显得主题集中而深入。
  作者对沂蒙精神认知,有一根红线贯串始终,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刘嘉坤早期的“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到近期的“永不停步、永不服输,永不变色”精神,使得九间棚的脱贫攻坚成为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刘嘉坤为代表的九间棚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重,先公后私,无私奉献,这是九间棚精神的“内核”。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定位。人们注重沂蒙精神的“升格”及与其他精神同一性的研究,或则在宣传普及上做文章,毫无疑问是需要的。而李锦注意到沂蒙精神的“全国性”“时代性”“实践性”研究。九间棚精神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不仅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且跨越了时空,走出了山东。不管是甘肃,还是云南、新疆,贫困地区是把学习九间棚精神与脱贫攻坚连在一起的。或先或后,都在种植金银花同时,请刘嘉坤去做报告,介绍沂蒙精神与九间棚精神,甚至把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的《九间棚》,翻译成维吾尔版,发放到每个村庄。岳普湖县在脱贫中开展学习九间棚精神活动,发挥沂蒙精神凝聚力和感召力。把对沂蒙精神的深刻认同,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思想动能。作者在西部地区的深度贫困村,与农民一起看维吾尔版《九间棚》,农民对沂蒙精神的认可,写得有现场感,令人信服。九间棚村先后有200多人到西部贫困地区,他们走到哪里,就像宣传队,把沂蒙精神的火种播到哪里。在作者笔下,沂蒙精神从范围上讲,是全国的精神;从时间上来讲,延续发展,在新的条件下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从内容上讲,九间棚在西部脱贫中形成的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精准科学、坚韧不拔、同舟共济,共同富裕的精神,是沂蒙精神、九间棚精神的发扬光大的结果,使得沂蒙精神奉献牺牲的真谛得到新的挖掘与体现。应该说九间棚精神、沂蒙精神,是同根同源,特别是共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发扬光大。这些反映出沂蒙人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的民族气质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使九间棚脱贫精神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展示沂蒙精神的靓丽名片。
  可以这样认为,《沂蒙脱贫带边疆》是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在空间上、时间上、内容上的三维空间的实现,也为沂蒙精神研究提供新的实践,是一本以实际案例完成的沂蒙精神研究读本。
  精湛的总结能力。采用了“双线结构”的写法,巧妙穿插,脱贫扶贫与沂蒙精神相互支撑,做好两大事件的8年总结
  作者在理论界耕耘多年,著述丰富,这是他出版的第32本著作。其学养深厚,《沂蒙脱贫带边疆》对脱贫扶贫与沂蒙精神的总结概括,其深度与厚度,具有专业、权威特色。我们佩服作者的感悟力之强。2013年11月总书记提出精准脱贫与沂蒙精神发扬光大,这两件事提出的是同一个月。作者在书中巧妙地采用了“双线结构”的写法:一条线写脱贫扶贫,聚焦乡村之变与其背后的密码;一条线写精神,以几间棚精神、沂蒙精神一脉贯穿,史论结合,视角独到。由此,大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思想境界和理论价值,也使沂蒙精神发扬光大落在实处。从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与脱贫攻坚两个角度写好这8年,李锦教授为此做出有效的努力。
  对于脱贫攻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总结提炼的六个“启示”,概括全面,非常精当。一是脱贫攻坚是广泛的人民脱贫运动,要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源自人民内心的巨大动力;二是脱贫攻坚要靠群众之间的相互帮扶,要凝聚起全民族同心勠力战胜贫困的磅礴力量;三是脱贫攻坚要以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吃苦、吃亏、吃气的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的坚强带头人;四是脱贫攻坚要做到精准扶贫,要以经济脱贫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五是脱贫攻坚要重视精神脱贫,扶贫更要扶志,要焕发贫困单位和个人的精气神;六是脱贫攻坚要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顶层设计”密切相连。这“六个启示”,有个性,又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七个坚持”契合,对新时代在农村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如果说沂蒙山区的脱贫在中国脱贫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开篇,那么边疆的脱贫则无疑是一个辉煌的尾声。”诚哉斯言!
  过硬的调研功力。大量第一手材料首次披露,老百姓听得懂语言的表达,写得回肠荡气又常令人潸然泪下
  作者以调查研究闻名,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宣传界的标杆式人物。1982年5月,新华社党组与山东省委宣传部相继发出文件,号召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他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眼光敏锐,看问题能抓住实质,写文章能抓住要点,最为拜服的是仍然是他的调研功夫。他在沂蒙山区采访调研50年,特别是在九间棚村32年,从蹲点到扎根,与群众打成一片。仅仅2020年,作者的元旦、清明、五一、国庆与春节,都是在九间棚农民中度过的,使得《沂蒙脱贫带边疆》以第一手材料取胜,非常接地气。贫穷农民到北京找刘嘉坤、刘嘉坤三次辞官等九间棚新材料,我们都是首次听说。他的调研实践,使人们再次理解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实是“入深水者得蛟龙”。书中许多细节,写得生动、细腻、逼真,如刘嘉坤远赴边陲扶贫而在春节与97岁老母告别,老母行将去世却忍痛别离,结果尚未出发而老母病故,此情此景,读来令人既深受教育,又禁不住潜然泪下。不少故事有直抵灵魂的穿透力和触动心灵的感染力。在新疆脱贫碰到的困难,写得一波三折,在人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因为写的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场景,包括亲手拍的照片,生动展现了九间棚人与贫穷抗争并带动边疆贫困地区脱贫的真实历程。《沂蒙脱贫带边疆》语言真诚、自然、通俗、简捷,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大众语言。这种作者自称的“白描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这本书前面32个页面是彩色版,数十幅精彩的照片犹如一个展览。讲故事时亲切自然,通篇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全书详略得当、引人人胜,令人读来欲罢不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史料性、知识性和教育性。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党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沂蒙脱贫带边疆》一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这本书从头到尾写党的领导与党支部核心作用,写好党员带头,这对于铸就沂蒙精神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本质揭示,使得共产党带领人民、人民跟着党脱贫攻坚的主题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作者笔下展示沂蒙精神在全国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使得这本书不仅成为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生动而鲜活的实践教材,也对我们怎样调查研究总结提炼沂蒙精神发扬光大提供启示。在此,对作者为沂蒙精神研究做出的新贡献表示祝贺。笔者先“读”为快,深受启迪和教益。浅谈读书心得,聊述学习感悟,并向读者郑重推荐。
  (作者系沂蒙精神研究学者、中共山东省党史研究院原一级巡视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集团总部办公电话

0539-4218097

Copyright © 2019 平邑县九间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