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刘会)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2016年3月5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脱贫攻坚战无疑是今年会议的一大看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贫苦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小康村的带头人,来自最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就是这样一位“现代版愚公”,在近半个世纪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当地村民修路、通电、挖水、整地、栽树,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九间棚村坐落在海拔640多米高的龙顶山上,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腹地,80年代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山村。整个村子四面悬崖,山高壑深、坡陡弯急,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全村44户贫困户,累计177口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过百元,过的几乎还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依山傍水一座房,送雨迎风白宝盆,这曾是多少代九间棚人的奢望,如今却一一实现了,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批批搬迁农户发家致富。
“以前,我们种树的人就希望老天能下雨,果园有收成,一家人吃得饱,穿得暖,无病无灾。快到年底过新年的时候,娃们能有一、两件新衣服穿,我们就已经很开心了。这些年,多亏了刘书记,好日子总算是盼来了。”一位刘姓村民道出九间棚村人的心声。
九间棚人:要么离开,要么改变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过去,九间棚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能与外界相连,磕磕绊绊,得走上一天才能上下山。
“我17岁那年,父亲白天忙着开山、挑石、劈路,晚上急着休息,吃饭太快,半夜突发腹部疼痛。我母亲摸黑叫上邻里几个壮汉,赶忙把父亲抬下山,去乡镇医院接受治疗。夜间,山路本就崎岖难行,加上连夜大雨,山路打滑的厉害,紧赶慢赶,到医院已经是第二天午后。经诊治,父亲患上急性阑尾炎,但因错过抢救时间,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人世,”语罢,刘嘉坤,这位铁骨铮铮的山东大汉,面色黯然,双眼噙着泪花。半响,垂目道:“那时候竟然穷得连患阑尾炎都能夺人性命”。
“过去,村里面好几个30多岁的单身汉常常跟我抱怨‘穷得讨不到媳妇,还总是遭人嘲讽。’一遇到远村来攀亲家的,全村齐力,把能显摆家底的东西都拉到一家去,充门面。”谈及自己年轻时的相亲经历,这位已经花甲之年的质朴山东汉子,一脸憨笑,“母亲往稻萝里填上杂物,再缝上一层厚厚的布料,让来牵红线的媒婆一摸——夯实,这家还过得去。”
那种痛深深地刺醒了年少的刘嘉坤,“要么离开,要么改变”。
如果说父亲的离世置刘嘉坤于抉择的岔路口上,那么世人眼中“九间棚村人:断不了的穷根,翻不了身的穷命”激发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坚定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俗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当农民出身的刘嘉坤在1984年带领村民卖牛卖羊凑出1.77万元修路钱的时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已经成为他在随后的日子里不能卸下的重责。中国网 郑亮摄影
1984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刘嘉坤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带领当地村民架电、修路、挑水,开启九间棚村的“脱贫衣、摘贫帽”之旅。
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一条宽6米、长3500米、大小24道弯的盘山公路沿龙顶山蜿蜒而行,进入大山深处,打通了九间棚村“脱贫致富”的“任督二脉”。
九间棚村因地势陡峭,到处都是石缝,难得盼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也根本蓄不住水,种植出来的黄梨干涩难以入口。果农们担着黄梨,杵着竹竿下山,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颠簸着,黄梨要么洒落,滚落石缝中,要么就摔得稀巴烂。“别人卖一毛钱一斤或是8分钱一斤,我们就只能贱卖,连3分钱一斤都没人收,”刘嘉坤无奈地摇摇头。
为解决“用水难,吃水难”的问题,1986年,刘嘉坤看准村西北3500米之外的一处天然石洞,打起“高山水利”的主意,毗邻悬空悬崖建扬水站、连池、输水,实现了“路跟渠,渠带路,母子水池满山布,浇田园,灌果树,洗衣做饭水到户”。刘嘉坤还带领九间棚人治理山滩2100亩,整治耕地450亩,栽植水土保持林8万亩,人均果树120余棵,农民人均增收千元。
为鼓舞群众士气,刘嘉坤扯着嗓子向大家喊道“大家踏实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绩,总有一天总书记、总理都会过来瞧上一瞧。”
让有本事和没本事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面对九间棚不断好转的局面,刘嘉坤仍不放松警惕,“九间棚贫穷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但是群众的收入仍然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仍然没有改变。我带着沉重的压力到全国著名的新老典型村莒南的厉家寨村、龙口的下丁家村、河北的沙石峪村、辽宁的东方身村、山西的大寨村、天津的大邱庄、江苏的华西村等学习请教。通过考察学习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九间棚村,靠山山不多,靠地地瘠薄,要想让九间棚人真正富裕起来,只靠艰苦奋斗和‘挖山不止’的劲头是不够的,要借鉴外地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经验。”
因人才匮乏,自身也缺乏管理经验,1990年开始,刘嘉坤先后开创的“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等企业,均效益不佳,带出来务工的邻里们大部分都找不到活干,处于失业状态。“当时心里那个内疚,到今天我都忘不了。”刘嘉坤自责道,“我这个村支部书记是怎么当的呢?”
“由于我这个村书记管理企业的能力有限,1995年四个小企业改制转给了村里的能人经营,群众的收入出现了巨大差距,引起了很多很难解决的矛盾,1996年我这个村书记每天都是焦头烂额的滋味,走到了艰难的交岔路口……”
“当时,我给我自己出了个题目:如何寻找一个适合九间棚村发展的路子?如何让全村有本事的人、没本事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 刘嘉坤说。
为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1997年,仅有初中肄业学历的刘嘉坤自费前往北京大学“拜师学艺”,“治贫先治愚”保证搬迁农民“有业可就、稳定脱贫,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在金银花种植基地里的刘嘉坤。中国网 郑亮摄影
精准脱贫补短板,金银花开出致富路
学成归来后,刘嘉坤凭借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之称的平邑县,瞄准金银花产业,探析九间棚村振兴崛起之路。与众不同的是,刘嘉坤对金银花的科技改造异常感兴趣,积极地研究、培育金银花的新型优良品种。
“我自小不喜欢种地,高投入,低收入,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一年都劳而无获。相比较而言,果树、植物等农业科技技术研究更对我的胃口,特别是果树的嫁接技术、植物的成分提取等,”提起自己的挚爱,刘嘉坤滔滔不绝。
2003年,九间棚集团研制出新型金银花,取名“九丰一号”,它的亩产量是普通品种的1.5-2倍,采摘工效提高1-2倍,这也是刘嘉坤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徐常青博士一道潜心研究13年的成果。经历又一个13年,去年年底,新一代金银花品种“北花一号”问世,延缓了花蕾期,能持续10-15天不开花(传统的2-3天),丰产期亩产可达100-120公斤以上,人均每天多可采摘40斤(传统品种10-15斤)。
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刘嘉坤牢记习总书记的“造血式”扶贫,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和方法,找准路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 招“教他种”、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包他销”、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彻底不再返贫。
2015年,九间棚集团和哈尔滨制药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金银花“良种选育——推广种植——干花购销——药品食品研发生产”的金银花全产业链,目的也是为了‘兜’住农户们的经营风险,防止因自然等不可抗力返贫。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当地90%的人从事金银花产业的发展,目前,金银花已经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基本覆盖贫困人口密集区的农村。预计3-5年内,金银花种植能将带动近10个省份100万农民就业,平均每年增加1万的收入。
刘嘉坤到村民家慰问。中国网 郑亮摄影
“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为乘势破“瓶颈”,聚力拔“穷根”,刘嘉坤深入农户做思想工作,用金银花效益说话,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为缓解当地资金压力,他多方努力,探索“资产收益式”扶贫,争取国家专项财政资金补贴、农村惠民信贷等金融性扶持。为降低金银花、果树种植风险,他潜心研究植物科,开发平原示范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探索多类型、低风险的种植模式。
此外,刘嘉坤还开发测土配肥站,通过检测土壤成分,配置相关肥料,提高种植物、果树收成。目前,平邑县已经有近20个这样的配肥站,基本辐射全县。为破销路难,让“产品走出去”,刘嘉坤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成立当地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中转站,包销农民产品,吸纳电商青年就业。
刘嘉坤认为,我们要斩穷根,换穷貌,建设美丽乡村。尽管九间棚的金银花产业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但是九间棚村这个令九间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永远是他们的“家”。这几年,刘嘉坤带领当地贫困群众打造绿色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将九间棚旧址保护起来,开发红色旅游、摄影基地,修建新住居,帮百姓增收。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同时,也能保留、培育当地人对九间棚村浓厚的乡土情结。居住在靠近九间棚旧址的一位刘姓农户告诉记者,老村落都保护起来建设红色旅游,自己就随大流搬迁附近,大家都是老邻居,也乐得自在。现如今,“不离乡土半步,也能致富”自己住在独立的二层小洋楼里,搞起农家乐,一年收入也能好几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识别贫困居民,做到精准帮扶,到村到户,因户施策,”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刘嘉坤根据当地贫困人口,实施“社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他早些年帮助村里面无业失业年老人员购买社保,同时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困难户刘家军腿部有残疾,精神状态也不太好,还伴有脑膜炎后遗症。讨的媳妇身体状况也不行,常年往医院跑。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娃,相当困难。”
就这样,刘嘉坤一直用自己微薄的薪资资助他们:“没钱看病,我拿;娃们必须上学,女娃更应该上学,接受正规教育,毕竟总书记说‘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扶贫先扶智’嘛!”如今,在九间棚村的入口处,还能清晰地看到用红漆写的几个大字“女孩和男孩一样好。”
自1990年,刘嘉坤在当地县城开办九间棚集团,刘家军就一直任职保洁工作,现在年收入能高达3万-4万。截止到1997年,平邑县九间棚村就已基本脱贫。
刘嘉坤曾经扯着嗓子说过一句话:“大家踏实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绩,总有一天总书记、总理都会过来瞧上一瞧。”就是这样一句在当时看似天方夜谭的豪言壮语,却让他在2013年11月真的站到了总书记面前。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接见了刘嘉坤。中国网 郑亮摄影
变化,如同涟漪般荡漾开来,九间棚的脱贫经验开始辐射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跨越神州大地,投影边陲地区。
2015年7月,刘嘉坤以《旅游援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出台为契机,搭上了“援疆行动”的时代列车,驶上金银花致富路。本着“金银花走出平邑县,走进边疆,走向世界”,刘嘉坤解释道:“新疆棉田缩水,为啥不试试大众化的金银花?”据预计,金银花的种植不仅能解决近50万新疆人口的就业,平均年收入逐年递增,由种植初期的几千元到上万,而且也为边陲荒蛮之地增添一丝绿意,带去一抹清香。
在这之前,刘嘉坤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整合九间棚村旅游资源,成立全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四个方面规划发展,全方位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目前,九间棚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在外工作5年的刘玉萍,现九间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宣传部经理,告诉记者,“九间棚的名声在当地响当当,在外工作的那几年,几乎隔段时间就能听到九间棚的大事件、好消息。现今,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和发展机会,我就果断回来了。”提及刘嘉坤,这个腼腆的小姑娘更是赞不绝口,“按辈分,又是同姓,我该叫他爷爷。但我从不这样称呼他。”怕我们不信,她瞪大眼睛说道,“不是不尊重,而是他干劲十足,完全不像同龄的老人们一样安于现状,晒晒太阳,聚在一起闲聊,一有时间,他就一头扎进附近种植地,和金银花打交道。”坐在一旁的九间棚村委会主任陈凡莉接道,“连我这个外村人,跟着他干,都踏实、放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接见了刘嘉坤,对他的扶贫开发工作予以肯定,称九间棚村“虽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要求他们在新时期继承老一辈沂蒙革命传统,为人民作出新贡献,大力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手握朴实无华的金银花,刘嘉坤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走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刘嘉坤让所有人看到这里的美丽。一花一山一人,从山顶的石棚到首都的大会堂,刘嘉坤一生都在为这里的一切努力着。不管是他在田间的满身尘土,又或伏案疾书的双鬓斑白,他胸前的国徽会一直金光灿灿。中国网 郑亮摄影
做好人,当好官,听民意,谏国事
历任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嘉坤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儿,“人不论干什么差事,首先给自己定好位,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把握好自己,能吃苦、能吃亏、能吃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全身心投入……看准的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谈及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刘嘉坤说,“首先要是个好人;替老百姓说话;替国家琢磨点子。”把百姓的合理诉求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当好官,就得听民意。”
据刘嘉坤介绍,去年村接待老书记80余人都表示退休后没有保障,村里面发放的退休养老资金极低无法保障他们的老年日常生活。退休养老金数额一般是在职村官的60-80%,每个月200元左右。“这部分钱既不是县财政负担,也不是乡镇负担,而是由村里自己想办法解决,经济条件好的村肯定没问题,经济条件不好的村这点钱根本发不起”。为此,他建议,应当提高农村基层村官退休养老待遇。
刘嘉坤解释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村干部是我国农村最基层干部,大到乡村发展、社会治安,小到婆媳吵架、邻里纠纷,事事都离不开村干部。这些年老的村干部为贫困平邑县的脱贫发展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享有退休后的合理养老待遇。
此外,为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刘嘉坤建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国家精准扶贫,为国家到2020年实现5575万现行标准线下的贫困人口脱贫助力。他解释,为国家贡献了70%以上粮食的800个种粮大县中有110多个是贫困县。让种地的农民有了合理的回报,帮扶他们脱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就是其可取之道之一。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尽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物的前提下,用桔梗化作肥料,保证作物产量基本不下降甚至高产,品质安全。以前发展的塑料大棚不是绿色的,存在化学农药的投入,农作物也易受污染。
“相较在城市打工,农民在同样农动力付出的前提下,获得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经济回报,不仅拉动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而且也促进部分农民返乡,建业,为创建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做贡献。”
忍冬科的金银花,牵引着刘嘉坤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摆脱“受穷气”的命运,相信,脱贫路上忍过这一冬,来年一定更加繁荣。
如何带着村民走向幸福的生活,刘嘉坤想了各种办法,不断地学习考察。最终,盛开在“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这朵小花让刘嘉坤坚定了决心,也让他最终选定了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道路。中国网 郑亮摄影
刘嘉坤走在九间棚村里,山上积雪还没化,但是他还是要回来看看,一段时间不回村,他就很想念这里。
走在金银花种植基地里的刘嘉坤。中国网 郑亮摄影
因为工作关系,刘嘉坤搬到了山下,但是村里老宅还是会让他时不时回来看看。中国网 郑亮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