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新华社高级记者安家九间棚 龙顶山崮上开书院

  • 分类:九间棚新闻
  • 作者:
  • 来源:凤凰山东
  • 发布时间:2016-04-15 20:2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新华社高级记者安家九间棚 龙顶山崮上开书院

【概要描述】

  • 分类:九间棚新闻
  • 作者:
  • 来源:凤凰山东
  • 发布时间:2016-04-15 20:28
  • 访问量:
详情

安家九间棚,沂蒙接地气

  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的九间棚村书院开放纪实
  “沂蒙崮秀,名冠天下。进大峪沟,仰视云上绝壁,九间棚村,座落龙顶山崮上,四面悬崖,坡陡涧深,回肠九转。上岭方知平畴万亩,森森连岭,天地静默,清谧淡然……”
  二十八年前,新华社记者李锦第一次来到九间棚,蹲点52天,写出长篇调查《九柱擎天》,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至此,九间棚精神作为沂蒙精神宣传的先声在全国传扬开来。在九间棚的发展中,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和省市等各位党委的鼓励和支持。二十八年来,李锦心系九间棚,前后来了100多次,也写过上百篇报道与论文。二十八年后,李锦将自己的家安在了九间棚,也把根扎在了九间棚。

图中山顶人家的横幅,是李锦在九间棚的新居,新居坐落在谷上,绿树环绕。

李锦购买农家院落后建成的“李锦书院”。

李锦书院藏书一万五千余册,三十余学科。

龙顶山上安新家,李锦夫妇松土,栽上新树。
 

山民争诵《龙顶山书院记》
 
  “根脉绵远,深扎山中,民意真真,滋养吾身”。站在李锦的《龙顶山书院记》牌匾前,人们探寻一个老记者的心迹。
  李锦是我国著名记者,是我国第一个万元户的报道者。1982年邓小平亲自听取汇报并认为他对农村问题“有发言权”。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号召全国新闻记者开展学习李锦深入农家田间炕头调查研究的事迹。他的老师、新华社社长穆青亲笔书写“庄户人家的好记者”。李锦曾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山东分社副社长。退休后被聘任为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他在领导岗位上仍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每年要到九间棚村住一段时间。连续五届沂蒙精神研讨会,李锦都写出长篇论文,为沂蒙精神鼓与呼。
  “吾实山中人,心早归山中”。2015年7月,他决意在九间棚扎根,在山顶买下6间民居。将自己的全部藏书一百二十余箱,一万五千余册运到到九间棚安家。这些藏书,是李锦从1965年以来购买的,陪伴他半生,走遍全国。包括李锦撰写的23部著作和几百本手稿。其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为他写的书名“蹲点”,他把一生珍爱藏于此地,“李锦书院”也将成为李锦与九间棚人共同读书的场所。
  李锦的夫人李海萍是山东省社科联的干部,2004年沂蒙精神研究会成立时当选为副会长。4月2日,夫妇俩从济南自己开着车,带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铺盖衣褥,攀上高山顶,在九间棚家中开火做饭,也意味着李锦书院开始正式面向大众。
  时值清明节,花开正旺,万人相聚龙顶山。每天,书院前人头攒动,成为九间棚的一大景点。门口是原山东省委副书记高昌礼写的“李锦书院”,很多人驻足在李锦写的长赋《龙顶山书院记》牌匾前,或拍照留念,或抄写文章。
  “避世方能入书,入书始能致远,致远利于反思,反思终能升华。”
  “深山独拥万卷书,闲日静与圣贤对。开门不见人世恶迹,翻书尽是世间哲语”。  “世人多是书山出,少见晚来归书海”。
  “少小离家已近半世,学无所成,业无所就,望七之年,不胜惭赧。今获此等读书之境,又何以求焉?一求读书养德,君子归仁;二求读书养智,百识变通;三求读书养礼,行止有矩;四求读书养功,慧济天下。”
  “何以惠济天下?一曰社会趋势发现力,二曰国家难题破解力,三曰社会进步引领力,乃文人价值之至”。
  由于是繁体字,小学生让大人念着听,一人领读众人随。很多学生来到书院内向李锦请教,他向群众散发“图说《法治山东》”,过发边讲。临沂市水利设计院总工程师潘正松说,“李锦真是接地气的大文人,他就是当今的赵树理、柳青”。

书院开张后,附近村庄的学生赶来向李锦讨教。

在石磨前,村里的孩子来玩,李锦讲解小人书。

山里架起无线网,虽居深山,但每天不停的接受媒体的采访。

书院旁的石阶路上,李锦经常与村民刘甲学席地而坐,谈老百姓的心里话。

邻居们送来草鸡蛋、大葱、核桃……
 
  回家了,安顿下来,在院子里种上新树与两棵白玉兰。然后去邻居家看看。二十八年了,每年回来看看老房东,成了李锦必须要做的事。这次,从济南装一车礼品,挨户看望乡亲们。
  “李哥是好人啊,九间棚30年了,离不开他”,老党员刘德香老人说道。“我在村里干了那么多年村长,我们培养出刘嘉坤,指望摆脱我们穷山顶的称呼。可是难处太多了。要不是李哥来到这个穷山窝,为俺扬名,他走了,大官都来了,成千上万的人,都跟来了。他是俺九间棚的大恩人。李哥每次从济南来都拿东西来看俺,俺能给的只有山里的山楂、核桃、鸡蛋,不值钱,就是想让尝尝俺亲手种的,没有农药化肥”。小院里堆着街坊邻居们给李锦社长送来的草鸡蛋、大葱、菠菜、苦菜、核桃、酸枣……
         88岁的刘德香老人是李锦书院的邻居,也是李锦笔下《九柱擎天》中的主人公。老了,在李锦书院对门买山货。他俩现在经常坐在门坎上,对面喝着糊糊啦家常。来人了,老人就得说道说道这个书院的主人,是北京大官。30年前,他带着被包住进俺庄,是党派他来帮助九间棚的。他不拿俺庄里的,尽带东西来。现在,家安在俺这里了。

 

李锦夫妇去看望村里的困难户,大娘喜出望外,到门口迎接。

88岁的刘德香是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李锦笔下《九柱擎天》九名党员之一。30年来,每次到九间棚,李锦都要看望这位老党员。

邻居刘德香送来核桃山楂

刘大娘进城看病就住在李锦家里。这是李锦夫妇与大娘在一起。

向房东老娘连磕四个头
  二十八年前,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到这个连当地人都咒骂老祖宗的地方,“我的老祖宗啊,你咋就选了这么个风来雨不来,满山石头蛋,连树都不长的地方来呢……”可也正是这个正在变化的地方,让这个年轻人着了魔,白天黑夜的在村里访问。吃地瓜秧就咸菜,喝口汤不见米,睡在炕上蜷着身……没出几天,因为吃地瓜不消化,营养供不上,他病倒了,腹泻半月,人也瘦了一圈,脸也黑,胡子也长,走路都要柱着拐棍。房东大娘看了心疼的落泪,把家里那只下蛋挣钱的母鸡杀了,端到年轻人床边,和小伙子诉说着这里的苦,这里的难,一边讲一边落泪……看到大娘的泪,年轻的李锦心里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帮助这里的人走出大山,走出贫穷。这位房东大娘是刘嘉坤书记的母亲,后来也就真成了李锦的娘。
  有种感情,深情而久远。娘在的时候,李锦每年都会回家看娘,娘拉着他的手一聊就是一个小时,家长里短。虽然李锦的南方口音有时让娘听不懂,看着“济南儿”的手势,不耽误娘看着李锦傻傻的笑。娘73岁那年,身体不行了,准备后事了,李锦把娘接到济南家里住着,跑遍了济南大医院,最后摸到郊区105岁的老中医家中。白胡子老头说,姓李的是南方人,不是你亲儿吧?娘说,这是俺“济南儿”,比亲儿还亲。白胡子老头叹了一声“好人呀”,开了药,一分钱也没收。房东大娘的病奇迹一般好了,又活了24年。97岁那年,老人走了,正是大雪天,李锦从北京匆匆赶来,只为看娘一眼,送娘走。
  而今,梨花开满山,正是清明。李锦在在老母亲的坟前,道一声“娘哎,济南儿来看您了”。刘嘉坤夫妇泪流不止,陪着李锦夫妇和向老娘连磕了四个头。

清明节,李锦夫妇到老房东刘大娘墓前祭扫。他说“娘啊,您济南儿来看您老人家了”。右侧为刘嘉坤夫妇。

李锦,新华社高级记者。1989年10月,李锦住在九间棚村调查,与村支部书记刘嘉坤在一起。当时,李锦37岁,刘嘉坤35岁。

李锦与刘嘉坤“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经过风风雨雨,从三十多到六十多,李锦仍然为九间棚的发展出谋划策,李锦说“九间棚就是我的事业”。
 

“虽然地处偏远,风景这边独好”
 
  清泉白石,永远铭记李锦对山村的深情厚谊。
  32年前,李锦在中央党校读书时排队买的两瓶茅台洒,一直没舍得喝。26年前,李锦带着酒和刘嘉坤到威海渔业公司送礼,为村里买鱼,这是九间棚下山做成的第一笔买卖。27年前,刘嘉坤在平邑县城创办企业的时候,李锦帮助建了花岗石厂与鸡场。接着李锦联系了北京大学,刘嘉坤在厉以宁导师的帮助下拿到了北京大学《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之路探析研究课题》。近年来,在九间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李锦更是出谋划策。凡是和九间棚有关的任何新闻、事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他自己先后写了100多篇报道,有的得到高层批示。当时的临沂地委发出决定,号召全区的共产党学习新华社记者李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事迹。胡锦涛听取汇报后很感动,在夸奖李锦“会搞调查,会抓典型”时希望李锦坚持调查研究,继续帮助九间棚发展。
  “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进退自如,随心所欲,相伴日月,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九间棚景区2016年梨花节开幕式上,李锦说“山有多高,花有多高;谷有多深,情有多深。从山上看,峪里的梨花就像一颗颗珍珠;从全国来看,我们九间棚就是一颗明亮的珍珠。现在,山东省把九间棚展览馆作为全省党建重点工程;我们的金银花到了新疆,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临沂市市长专门到九间棚来解决困难,支持九间棚,九间棚的好消息像漫山遍野的梨花一样鲜亮。九间棚企业遇到的困难,像这两天的寒流一样,寒流一过,就是百花齐放。我的书院建在了九间棚,就是要把根扎在这里,与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读这些书,把九间棚建设的更好。习近平总书记讲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风景这边独好”,九间棚的美景不止漫山遍野的梨花,还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九间棚精神。我要看到九间棚明天更美好,看到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
  李锦充满真情的话,使人听了掉泪。他讲过话,场下群众高声喊“好”,把尊敬的目光投向这位64岁的老记者。
  李锦在山中一住就是7天,走访20多个家庭,过上“鸡鸣而起,吠止而眠”的日子。他现在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兼着8个大学的教授,每年接受媒体1000多次采访。仅仅《李锦答记者问》,就一年出版一本,如他所言“上得天光,下接地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7日他又匆匆赶回北京开会,村民们牵衣拉手相送。如他所言“冗员所羁,余累未尽,待异日,出庙堂,退江湖。得以自遂,与乡人共读,教化山村,善治一方”。龙顶山,敞开胸怀,欢迎自己的儿子归来。

李锦夫妇向村民学习做地瓜窝头。

地瓜窝头曾经是山里人的主食,后变成游客们最喜欢吃的农家食品。李锦向村民学习做地瓜窝头。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集团总部办公电话

0539-4218097

Copyright © 2019 平邑县九间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