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 记 者 田 茹
本报实习生 李明强
本报通讯员 孟 君 张冠林
海拔640米的龙顶山,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从山下沿3.5公里的环山路,转过大小24道弯就到了平邑县九间棚景区。龙顶山天池、天潭水库、天湖水库、天水渠等创业工程散落其中,金银花星布山间。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40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九间棚”的发展,恰恰契合了这样的轨迹。
山高、谷深、涧陡、长期缺水、无路、无电,九间棚村村民一度吃尽了贫穷的苦。刘嘉坤,一位铁铮铮的沂蒙汉子,自1984年秋起,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自然面貌,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在九间棚民俗馆前,煦暖的阳光下,90岁的刘德香神态悠然。他是当年村里架电修路的“擎天九柱”之一,饭后无事便出来摆摊。“如今日子过得舒坦,出来就是找人说说话。”游客上山,经过摊前,老人便打开话匣子,说村里的故事,讲游客的趣事。
九间棚人的根在山上。然而,在1984年之前,这座山还是九间棚人心里的痛。
今年71岁的老党员刘加全提起往事感慨万千:“不敢说自己是九间棚的,丢人!”修路前刘加全买了辆自行车,在山下亲戚家一放就是3年,路通后骑到山顶,再一路骑到山下。“坡道太长,车闸都冒烟了!”刘加全笑称。
当年,九间棚的小伙子找媳妇也犯难。1988年嫁到九间棚的孔凡秀说:“上顿地瓜煎饼,下顿稀菜汤,感觉被骗到山上来了,好几次吵着要和俺对象离婚。”孔凡秀如今是九间棚旅游公司客房部经理,一个月收入3700元左右。“一家三口都在九间棚的企业上班,就在家门口,便利,还有瓜果收成,俺觉得日子越过越好。”孔凡秀说。
1988年出生的刘玉萍是地道的九间棚人,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四五年,如今又回到了村里,是村委会委员、旅游公司办公室主任,游客多时还会兼职景区解说。“讲的都是老一辈的故事。在这里上班挺好,发展的机会并不比城里少。”刘玉萍去年还参股了村里的研学游项目。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九间棚人的焦点一直在金银花产业。平邑是著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刘嘉坤和中科院徐常青博士合作选育金银花优良品种。2003年,九丰一号金银花选育成功。2015年,他们又选育出药效成分更高的品种——“北花一号”,寓意“北方地道正品金银花优良品种第一号”。
九间棚先后在山顶上建设了“九间棚寿山生态科技农场”,在平邑设立了九间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在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发展金银花良种示范基地、扶贫示范基地,种植面积20多万亩、初加工工厂十几处,形成了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影响并带动了10多万人脱贫致富。“让‘北花一号’在全国各地适宜区域推广种植100万亩,带动百万农民发家致富,这是我们的目标。”九间棚村党委副书记廉士东说。
“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只争朝夕。”刘嘉坤告诉记者,现在九间棚人又有了新行动,“这两年拿出500亩地种植‘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等)优质农产品,‘六不用’的金银花在我们电商平台上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山楂每公斤25元。”
“我们会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刘嘉坤称,他们已邀请专家对九间棚村庄、产业、旅游、乡村振兴做了规划设计,规划中的九间棚田园综合体总面积2.1万亩,覆盖周边7个行政村,分为特色花果产业、风情传统民居、康体寿养、农事体验、旅游生活、九间棚精神教育培训六大功能区。
“‘九间棚’最早在山上,后来在县城,新的奋斗目标是让‘九间棚’走向全国。”临沂派驻九间棚村的第一书记季大勇如是说。
本报实习生 李明强
本报通讯员 孟 君 张冠林
海拔640米的龙顶山,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从山下沿3.5公里的环山路,转过大小24道弯就到了平邑县九间棚景区。龙顶山天池、天潭水库、天湖水库、天水渠等创业工程散落其中,金银花星布山间。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40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九间棚”的发展,恰恰契合了这样的轨迹。
山高、谷深、涧陡、长期缺水、无路、无电,九间棚村村民一度吃尽了贫穷的苦。刘嘉坤,一位铁铮铮的沂蒙汉子,自1984年秋起,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自然面貌,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在九间棚民俗馆前,煦暖的阳光下,90岁的刘德香神态悠然。他是当年村里架电修路的“擎天九柱”之一,饭后无事便出来摆摊。“如今日子过得舒坦,出来就是找人说说话。”游客上山,经过摊前,老人便打开话匣子,说村里的故事,讲游客的趣事。
九间棚人的根在山上。然而,在1984年之前,这座山还是九间棚人心里的痛。
今年71岁的老党员刘加全提起往事感慨万千:“不敢说自己是九间棚的,丢人!”修路前刘加全买了辆自行车,在山下亲戚家一放就是3年,路通后骑到山顶,再一路骑到山下。“坡道太长,车闸都冒烟了!”刘加全笑称。
当年,九间棚的小伙子找媳妇也犯难。1988年嫁到九间棚的孔凡秀说:“上顿地瓜煎饼,下顿稀菜汤,感觉被骗到山上来了,好几次吵着要和俺对象离婚。”孔凡秀如今是九间棚旅游公司客房部经理,一个月收入3700元左右。“一家三口都在九间棚的企业上班,就在家门口,便利,还有瓜果收成,俺觉得日子越过越好。”孔凡秀说。
1988年出生的刘玉萍是地道的九间棚人,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四五年,如今又回到了村里,是村委会委员、旅游公司办公室主任,游客多时还会兼职景区解说。“讲的都是老一辈的故事。在这里上班挺好,发展的机会并不比城里少。”刘玉萍去年还参股了村里的研学游项目。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九间棚人的焦点一直在金银花产业。平邑是著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刘嘉坤和中科院徐常青博士合作选育金银花优良品种。2003年,九丰一号金银花选育成功。2015年,他们又选育出药效成分更高的品种——“北花一号”,寓意“北方地道正品金银花优良品种第一号”。
九间棚先后在山顶上建设了“九间棚寿山生态科技农场”,在平邑设立了九间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在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发展金银花良种示范基地、扶贫示范基地,种植面积20多万亩、初加工工厂十几处,形成了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影响并带动了10多万人脱贫致富。“让‘北花一号’在全国各地适宜区域推广种植100万亩,带动百万农民发家致富,这是我们的目标。”九间棚村党委副书记廉士东说。
“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只争朝夕。”刘嘉坤告诉记者,现在九间棚人又有了新行动,“这两年拿出500亩地种植‘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等)优质农产品,‘六不用’的金银花在我们电商平台上每公斤能卖到1000元,山楂每公斤25元。”
“我们会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助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刘嘉坤称,他们已邀请专家对九间棚村庄、产业、旅游、乡村振兴做了规划设计,规划中的九间棚田园综合体总面积2.1万亩,覆盖周边7个行政村,分为特色花果产业、风情传统民居、康体寿养、农事体验、旅游生活、九间棚精神教育培训六大功能区。
“‘九间棚’最早在山上,后来在县城,新的奋斗目标是让‘九间棚’走向全国。”临沂派驻九间棚村的第一书记季大勇如是说。